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红十字新闻> 详细内容

为爱痴狂 ——八旬老人龚侠飞的公益故事

来源:常德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13-09-03 16:09:29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晚报讯 几天前,本报新闻热线响起,电话里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来电的是记者和编辑们熟悉的热心读者,常参与本报公益活动的85岁老人龚侠飞。

   “我想每个月存100元钱用于助学,直到自己百年之后。”在电话中,老人言辞恳切,作为订阅《常德晚报》10多年的忠实读者,他一直关注本报的“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但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能用积少成多的办法参与资助。

    献余热已成习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龚侠飞老人最近在《常德晚报》频频“亮相”:

    6月下旬,老人向市红十字会申请,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一圆“捐器官谢党恩”的心愿;

    上半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老人捐款800元。不久前,甘肃定西地震,他将500元送到红十字会;

    87日,本报倡议市民为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送清凉,老人率先响应,拿出500元购买矿泉水;

    8月下旬,在新疆工作的石门小伙李欣罹患白血病,巨额手术费没有着落,他看到报道后委托记者给李欣的爱心账户汇去200元。

  hellip;hellip;

    得知记者来访,龚侠飞特意走到传达室门口迎接,他戴着一顶红色帽子,穿着白衬衣,朴素而又看起来精神矍铄。武陵区交通局的一栋宿舍楼,龚侠飞在这里住了整整20年,简陋的两居室里摆满旧家具,每天都在更新的,或许只有桌上堆得老高的《常德晚报》。

    从老人家一堆堆发黄的资料里,我们翻出不少尘封往事:1988年重建德山孤峰塔时,龚侠飞和老伴贺韵琴捐款300元。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57元,不少机关干部的捐款数额为10元。全市捐款100元至1000元的个人只有20位,这20人的名字被醒目地刻在功德碑上。如今,老伴已经仙逝,龚侠飞每次去德山登临孤峰塔,都要看看塔碑上他和老伴的名字,那也是他第一次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既回报了社会,又留下永久纪念,非常值得。”老人的话语里透露着自豪。

  不留名的好事,龚侠飞也乐意做。从2000年起,每年“七一节”他都要去一趟单位政工科,交纳100元特殊党费,他打趣说这钱给党买生日蛋糕。“从明年起,我的特殊党费涨到200元。”他竖起两根指头。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华诞,他一次交了1000元特殊党费。

    一辈子热爱学习的老人家里,堆满了包括法律、档案、会计等方面的几百册书籍,他说正在想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或者把书捐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分手时,老人又交给记者一个“任务”,每月将从养老金里拿出100元资助孤儿,希望我们帮忙落实。

热量在全家传递

    一个满脑子都想着怎么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老人,自己的经济、生活状况又是怎样?

    1990年,龚侠飞从武陵区交通局职工学校退休,他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月1200多元的养老金。两个已经退休的女儿轮流照顾生活,他和老伴的生活非常节俭,每月的生活开支不到300元。节余的养老金,他从来没想过存起来,而是琢磨着怎么“花”出去。

    老人为自己的一生总结了三个阶段:年轻时为建设小家庭奋斗,子女独立后扶助关爱大家庭,现在将全身心奉献给社会。

    龚侠飞和老伴一直靠工资吃饭,家中的兄弟姐妹大多条件不错,极个别生活困难的,老两口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小弟弟由于身体不好条件较差,龚侠飞一直资助侄儿读书,侄儿下岗后又主动给他借钱做生意。退休后,别人都颐养天年,他却发挥余热继续工作了近10年,理由是不做点事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大家庭团聚起来有70多人,每次团圆时,大人小孩都喜欢围着龚侠飞家的“家庭光荣榜”看。从2003年起,龚侠飞在家里的一面墙上开辟了光荣榜,通过诗词的形式歌颂国家大事,鼓励大家庭中积极进取、家庭和美、奉献社会等好榜样,努力营造和谐上进的家庭氛围。

    两个女儿很有孝心,老人在绝句中写道:“玉梅玉枝有孝心,每周一次看双亲。一代榜样都夸奖,代代相传教后人。”侄女婿肖万友是德山棉纺厂的工人,汶川地震发生后自费赶赴灾区做了志愿者,龚侠飞知道后为他写了一首诗,贴在光荣榜里以示表彰;兄弟姐妹团结互助,他写下七律《亲情》,表扬“勤俭持家福财旺,体贴长辈感情深”的姊妹hellip;hellip;

    有生之年谢党恩

    不管是光荣榜上,还是交谈中,老人三句不离党恩。当他讲完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后,我们才慢慢理解到这份情意之深厚。

    1931年,为了逃生,龚侠飞的父亲用箩筐挑着2岁的他和半岁的弟弟,一路颠沛流离从老家湘乡来到常德。一家人在异地他乡,靠父亲的制硝手艺为生,好不容易安顿下来,1943年日军侵犯常德,他们的房子被烧毁,不得已又举家迁往桃源。当时,还在读初中的龚侠飞在家被日本军发现,幸亏机灵跑得快才得以逃命。

    经历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龚侠飞,对今天的生活尤其珍惜。这份感恩之心,为他在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正能量。

    20岁时,龚侠飞路过德山樟木桥,看到一辆鸡公车陷入雨坑,路上巡逻的解放军正在帮忙,他也赶紧加入到帮忙的队伍中。一位解放军指导员见他如此热心,便鼓励他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做事,多做好事,敢于创新。

     一句对方或许并不经意的教诲,让龚侠飞穷尽一生在践行。如今,他家里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和奖章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留给子孙们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给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老人的想法很朴素。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龚侠飞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多活些年岁,多为社会做好事。

 

健康、长寿、精神、博爱、可敬的老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