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晚报评论:让“孤独”远离孤独
作者:李雪芹
9月25日,市红十字会启动了“仁爱中华、圆梦一家”大型公益活动,帮助我市失独家庭和孤儿“认亲”组建新家庭,并为其提供一笔生活补助金。(9月26日《常德晚报》)
常言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孤儿和失独家庭又是不幸中的不幸。近日,我市红十字会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了这些不幸者,帮助孤儿和失独家庭认亲,为他们搭起一座彼此温暖的桥梁,让残缺的亲情和家庭完整起来。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中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即“孤儿”)61.5万人。国家对孤儿有一定的救助政策,对失独家庭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强,扶持制度在逐步完善,社会也呼吁对失独家庭要从政策、经济、心理上给予关心。确实,对于经历了人生重创的孤儿和失独父母来说,经济上的困难或许还好解决,情感上的伤痛却难以绕开,有的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如何帮助这个不幸的群体找回希望和温暖?市红十字会组织的认亲活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表明了社会对这一特殊人群在情感上的关心和重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认亲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填空,切不可对活动的效果急于求成。当前,政府和有关组织能做的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将孤儿和失独家庭的情况登记造册,开通失独家庭领养孤儿的绿色通道,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失独家庭和孤儿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实际上,不少失独家庭有领养孤儿的意愿,但又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放弃。因为,不管对失独家庭还是对孤儿来说,失去的亲人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所以,接受新的孩子或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位失去独子的母亲讲述,在孤儿院,当看到孩子哭天喊地不愿意跟她走时,自己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她最大的感慨是,骨肉亲情不可替代,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除去情感因素,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加大了磨合的难度。
在外界积极搭建认亲桥梁的同时,还要给失独家庭和孤儿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只有他们走出曾经的阴影和伤痛,坦然接受现实,才有可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新生活。如果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结对数量,一旦孤儿和失独家庭无法真正融合,就容易对孩子和大人造成二次伤害。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个新的社会问题,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失独家庭和孤儿做服务工作,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也需要社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组织社团活动,帮助失独家庭和孤儿排忧解难,融入社会,感受到人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