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红十字新闻> 详细内容

常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近七成为“白衣天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03 16:31:14    浏览次数:    【字体:


2月17日,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介入室副主任高亚宏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生命。从2010年7月我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波捐献开始,截至目前,包括高亚宏我市共有35位爱心人士完成捐献。2021年,常德市红十字会获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最佳进步奖,近年来也多次获得荣誉。

 

65489700b1e24fc89e6d15ac799deeaa.Jpeg

2021年1月,市一医院部分无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集体接受慰问合影


医务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

高亚宏是我市最新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为了捐献成功,他从2021年11月起,就主动坚持每天跑步、做俯卧撑等方式锻炼身体,规律地生活,希望自己保持最佳状态,提高捐献成功率。

从那时起,他就再也没有喝过一滴酒,吃得也很清淡。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多,高亚宏也多次拒绝了亲友的劝酒,亲友们一开始以为高亚宏是找借口,但后来得知真相后都为高亚宏点赞。

“这也是我过得最健康的一个春节,戒酒少吃多运动,感觉人比平时都精神不少!”

无独有偶,2021年2月,常德市第30例捐献者、汉寿县中医医院医师郭雷也是在春节之后捐献,他为了捐献成功同样整个春节控制饮食、限酒、多运动。

医务人员是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市35位捐献者中有23名为医务人员,占了约七成。早在2011年8月,市红十字会发起了“白衣天使再筑生命长城”招募活动,号召我市医务人员带头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拯救白血病患者,很多医生护士填写了申请表,当时社会大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心存顾虑,医务人员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我市配型成功的人员多为医务人员。

为什么“青睐”医护工作者群体?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因为他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不会盲目恐慌,有的还会主动用专业知识打消家人的担忧。更为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还具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认为救死扶伤就是自己的天职。

2021年11月18日,全市第32例捐献者、石门县南北镇卫生院副院长刘凡斌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话就非常有代表性,“作为医生,除了为患者看病外,还能以捐献这样一种方式帮助患者非常高兴。”

2021年12月17日下午,全市第33例捐献者、汉寿县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银花即将奔赴长沙湘雅三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不巧的是,她有个准备了1年多的职业考试刚好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间重叠。拥有强烈责任心的她主动选择弃考,“考试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救人却不可以等!”

值得一提的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捐献工作的支持,目前医院已有8名医护人员成为捐献者,通过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管理中心了解,市一医院目前仍是全省医疗系统中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的单位。


                                                                爱心在传递,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变志愿者

“我是不是又配型成功了,快告诉我什么时候捐造血干细胞!”2021年2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拨通我市首位女性捐献志愿者、市图书馆副馆长郑芹的电话时她问道。

市红十字会来到市图书馆慰问郑芹时,她回忆自己2011年5月首次捐献过程,正是因为一次捐献挽救了一个陌生生命,后来她在文章《捐献故事的前事和今生》中写道,捐献也成了她人生中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缘分。她还表示,捐献之后自己会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去,尽自己绵薄之力,减少大众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损健康的误解,挽救更多白血病人的生命。

捐献者变志愿者的案例最典型的是原安乡县工商局职工易志宏,2014年,在这个大哥哥的热心陪同下,常德90后安乡小伙刘一鸣5天完成中国“最快骨髓捐献”,成为当年网络热点。易志宏本人于2014年3月完成捐献,6月,有过捐献经验的易志宏请假全程陪同小弟弟刘一鸣前往广州完成了全国最快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赢得了市民的一致称赞。

2014年,为了挽救一名躺在广州某医院手术台上遭遇“悔捐”的白血病患者生命,作为“候补”成功配型者的刘一鸣和志愿者易志宏连夜从安乡出发前往广州。捐献者从体检到捐献完成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而刘一鸣从体检到捐献仅用了5天时间,刷新了此前全国“最快骨髓捐献”7天的纪录。

为做好捐献服务工作,市红十字会从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细节入手,捐献者整个捐献过程都有人悉心的指导。等进入捐献程序后,还会有省、市红十字志愿者陪同。捐献完成之后,市红十字会逢年过节还会主动与他们联系、向他们问好。

2014年5月,在市红十字会为我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举行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很多捐献者表示想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都是曾经的捐献者,想要为推动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继续出力,将爱心传递下去。

2015年7月,我市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再次共聚一堂,与从长沙赶来的湖南省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负责人何一平等专家一起,探讨并计划在常德筹备一支博爱、奉献的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志愿服务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红十字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除了捐献者,还有了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加入。

2021年春节期间,市红十字会曾通过微信、电话、走访等方式慰问和回访捐献者,他们均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对身体没影响,如今后再次配型成功,愿意再次捐献,让别人的生命“回响”。

很多捐献志愿者在面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回访时直接表心迹:只要有需要,愿意再捐。其中,市一医院和市二医院的捐献者们还分别集体录制了视频,掷地有声地表示愿意再次捐献。

常德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始于2005年,十多年间,共有7000多位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3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对于这些捐献者来说,捐献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中的一部分。

在市红十字会与他们后续联系的过程中,很多曾经的捐献者都表示,虽然自己的捐献任务完成了,但是捐献服务工作永远不会结束。无论是对身边的人进行现身说法宣传,还是未来可能的二次捐献,都是一种爱心的传递和延续。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奖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对于捐献者都会颁发证书进行精神奖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编号,在国家相关的奖励办法中还明确设立“特别奖”,用于奖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次以上捐献者,或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1次且自愿无偿献血20次以上的捐献者。

 

 

分享到:
【打印正文】